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y必威体育 >> 县市信息 >> 正文内容

奋斗新起点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来源:新疆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9日 点击数:

左图:伽师县克孜勒博依镇的农牧林果水居“六位一体”组合式援疆扶贫示范点(无人机拍摄)。□本报资料图 右图:在英吉沙县芒辛镇拱棚蔬菜种植基地,农民展示采摘的辣椒(2020年9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高晗摄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郑坊镇农民在当地农企“明晶农业”草莓种苗生产智慧玻璃温室里务工(1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彭张青摄
 

 

编者的话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本报联合江苏、福建、陕西等省区党媒,邀请各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畅谈本地区脱贫攻坚、东西部协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及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建议。

 

新疆

 

全国人大代表,喀什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帕尔哈提·肉孜:

 

接续奋斗 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国人大代表,喀什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帕尔哈提·肉孜表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我们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上集中资源,精准发力,连战连捷。2020年11月14日,新疆最后10个贫困县摘帽,困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作为“三区三州”之一的喀什地区,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盯巩固提升,攻克贫困最后堡垒、啃下“硬骨头”,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奔小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帕尔哈提·肉孜看来,以消除绝对贫困为新起点,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站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交汇期,帕尔哈提·肉孜深感,较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更加面广任务重:目标上,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向实现现代化;空间上,由区域转向全域。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制度机制,加强发展乡村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着重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帕尔哈提·肉孜表示,对喀什地区而言,就是精选一批产业招商引资项目,打响“叶城核桃”“麦盖提灰枣”“泽普骏枣”“莎车巴旦木”“英吉沙杏”“伽师新梅”“喀什石榴”“疏附仙桃”“岳普湖无花果”等区域公共农产品品牌,提高竞争力,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乡村振兴不是着眼于一个人的富裕,而是要解决整个“三农”面临的问题,更多着眼于村庄和村民的整体进步,为解决相对贫困提供长效内生动力。

 

“对喀什地区来说,要不断拓宽本地就业容量,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帕尔哈提·肉孜表示,用好用足自治区转移就业政策,不断开发新的岗位,充分发挥喀什特色餐饮和香味馕等优势,建立多种形式的餐饮连锁公司,在对口援疆省市建设特色餐饮广场(街区),推动以馕为主的“喀什味道”走出去、创品牌、促就业。

 

突出产业振兴引领带动乡村振兴,认真谋划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喀什力争在“十四五”期间谋划培育建设一批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突出、设施服务便捷、生态美丽宜居、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小城镇。

 

又一个春天来临,又一次征程开启。帕尔哈提·肉孜满怀信心地说:“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将以更有力的举措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接续奋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谱写发展新篇章。”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韩沁言)

 

福建

 

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

 

特色农业蹄疾步稳 乡村振兴扬帆起航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过的地方,作为全国率先开展有组织的开发式扶贫的省份,福建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意志啃下脱贫“硬骨头”,以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的姿态奋勇夺取了新胜利。

 

脱贫攻坚获全胜,乡村振兴新起航。如何在更高起点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认为,应当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特点优势,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约0.5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三分之一,但生态禀赋优越,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她说,特色农业是福建农业的优势所在,也是福建农业的亮点所在。

 

走特色路,打特色牌,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蹄疾步稳。2020年,福建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突破2万亿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持续做大做强做优建设特色现代农业,赋能乡村振兴?陆銮眉认为,要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打好重要翻身仗,夯实现代农业基石。农业现代化,种业是基础。打好种业翻身仗,首要任务是加强特色种质资源挖掘、保护和利用,加强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同时在生物育种科技攻关、产业化应用、知识产权保护、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提质增效。应当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

 

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研究,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创新动能。应当加大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

 

强化人才支撑,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不仅要大力引进高层次和高素质的人才,还要培育好本土的高层次人才,更要做好职业教育,加大对涉农专业的扶持力度。(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陕西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昝林森:

 

合理利用农业设施用地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昝林森说,“我们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昝林森长期关注“三农”问题和设施农业的发展。他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设施农业的投入产出比高,经济效益可观,可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2020年,陕西特色产业实现板块推进、全链条发展,苹果和设施农业突破千亿元产值,洛川苹果、白水苹果、咸阳马栏红、眉县猕猴桃、富平羊奶粉、柞水木耳、平利茶叶等品牌价值不断提升。

 

“设施农业用地规划要与当地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昝林森说,“设施农业用地尽量利用未利用地、荒山荒坡等非耕地或质量较差的耕地、农村闲置设施农业用地、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合理引导设施农业布局,要根据农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结合各地不同的地域条件和特点,优先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原则,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昝林森表示,要明确坚持“农地农用”,对于直接服务农业生产的,或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业设施占用土地,要给予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对以发展设施农业名义,搞变相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民宿、产品展示营销等非农服务的,要严格禁止。区分设施农用地管理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管理的边界。农旅结合、三产融合等方面的用地需求,必须另行规定。另外,要建立一套国家、省、市、县多级互联互通的设施农用地信息监管平台。

 

昝林森说,要建立设施农用地用地标准和农业设施建设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制定生产设施用地、附属配套设施用地的限额标准。对各类农业设施的建设标准作出规定,规范设施农业建设,防止任意改变农业设施结构。鼓励设施用房特色化建筑,结合农业产业特点和美丽乡村建设,以县域为单位因地制宜设计特色化的设施用房供农业经营主体选择,打造风格迥异的田园建筑风光。

 

(陕西日报记者 王帅)

 

江苏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善红:

 

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善红先后帮扶江西、陕西等省区的5个村摘掉“贫困帽”,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719户2728人全部脱贫。

 

因病致贫是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也是脱贫攻坚彼时最难啃的“硬骨头”。如何阻击因病返贫卷土重来,筑牢返贫致贫的“防火墙”,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周善红思考的重点。

 

“针对已脱贫的偏远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要重视防控因病返贫的情况,尤其是防止大病误诊误治导致的社会资源严重浪费和困难家庭经济损失。”周善红说。

 

周善红建议,由国家卫健委、医保局等相关部门共同调研在我国建立“偏远贫困地区大病再诊断”制度的可行性。利用大城市医院专家远程医疗模式,执行大病再诊断,把远程会诊大病再诊断费用纳入医保范围,并选择具备条件的相关机构与合适的地区先行试点,以此积累经验,完善制度。让边远地区的疑难重症病患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权威的医疗服务,进一步防控因病返贫的风险隐患。

 

周善红说,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只有具备足够的人才资源,才能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他说,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要“筑巢引凤”,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围绕生态优先的原则把基础设施建设好,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引导扶持包括原籍大学生、农学专业人才、在外乡贤等高层次人才到农村施展才华,让这些有志青年带动村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相关部门要注重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鼓励高层次人才领衔组建科研技术团队,瞄准前沿科技,拓展高效农业。”周善红说,要引导高层次人才通过“传帮带”,培育一批“本土能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职能,使农民熟悉农业生产的相关政策和法律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农村青年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在外企业家、优秀农民工、退休干部等反哺家乡的情感,扎根乡村,将工业化流程引入农业生产,促进更多的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周善红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