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新疆歌舞

来源:天山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28日 点击数:

    新疆歌舞不仅特色鲜明,而且历史悠久。据先秦文献资料《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巡曾在昆仑山的瑶池与西王母“饮咏唱和”,对此,唐朝李商隐诗曰“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其中“黄竹歌声”即反映了早期新疆歌舞的场景。两汉时期,新疆的音乐对内地产生了较大影响,新疆的乐器如觱篥(簧管乐器)、箜篌(竖琴)、琵琶和胡笛等传入内地,丰富了内地乐器的种类。在音乐创作上李延年根据西域的乐曲《摩诃兜勒》作了“新声”二十八解,在内地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著名的"龟兹乐"、"疏勒乐"传入内地后被隋朝列入宫廷九部乐。公元568年龟兹音乐家琵琶演奏高手苏祗婆到北周,对内地音乐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唐太宗时期制定的宫廷十部乐中就有"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三部。在唐朝新疆歌舞盛极一时、风靡全国,从宫廷到民间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之后经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不断历练、陶冶、融合、提升,新疆歌舞日趋精湛完美、丰富多彩。

 

  历史上新疆歌舞的独特魅力自然引起许多文人墨客的极大兴趣,写下了大量关于新疆歌舞的古诗,今天读来仍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首先,古代新疆歌舞的乐器种类较多。据《新唐书》等史书记载,仅“龟兹乐”就配有十八种乐器演奏,主要有琵琶、觱篥、羯鼓(公羊皮鼓)等弹拨、打击、吹奏乐器。另外,当地流行的乐器还有笛子、唢呐、腰鼓、铜钹、五弦铜鼓、皮鼓、都昙鼓等。这在唐宋诗词中多有描述: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将军帐下来从客,小邑弹琴不易逢。楼上胡笳传别怨,尊中腊酒为谁浓?”(张谓);“七德龙韬开玉帐,千里鼍鼓叠金钲”(骆宾王);“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颀);“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等。到了宋朝在内地仍然流传着“衣冠尽得画图看,乐器多因西域取”(沈辽)的说法。

 

  其次,乐器演奏技艺高超、曲调优美。新疆歌舞产生于民、流传于民、娱乐于民,普及十分广泛。

 

  先看演技。白居易称赞“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王昌龄感叹“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李商隐情不自禁地为“羯鼓声高众乐停”而由衷喝彩;沈辽则被“中有一人奏羯鼓,头如山兮手如雨”所痴迷……

 

  再看乐曲。不仅曲调各具特色,且引人入胜、回味无穷。如唐玄宗百听不厌、作为盛唐音乐代表作的《霓裳羽衣曲》就是汉乐与西域乐融合而成的,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评价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凉州曲”也是天竺乐、龟兹乐在凉州相互融合并吸收当地汉族音乐而逐渐形成的。唐朝元稹的“逡巡大编凉州徹,色色龟兹轰录续”即反映了龟兹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外,还有大量描写古代新疆乐曲优美的古诗句,诸如“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岑参)、“胡歌咿呀听难晓,但觉闲情相缭绕”、“歌声合沓舞参差,看君合笑把金巵”(施补华)、“三十五弦猛挑拨,平地飞出波涛音”(施补华)等。

 

  最后,舞姿优美动人、摄人心魄。古代新疆歌舞讲的是舞姿飘逸舒展、优美刚劲、活泼热烈、节奏明快、蹬踏腾挪、急速旋转、眉目传情、形体“说话”等。往往使观赏者如狂如颠、如痴如醉、情不自禁、美不胜收:岑参欣赏“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刘禹锡赞叹“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白居易为“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篷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所陶醉;李端却被“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的舞姿而心动情移……

 

  古代新疆音乐舞蹈以它那强烈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西域歌舞热”很快风靡全国,尤其是西北广为流传的“胡旋舞”更是成了当时内地最为流行、最为时髦的少数民族舞蹈,从宫廷到民间出现了“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指胡旋舞)”(白居易)、“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的动人情景。据记载,杨贵妃和安禄山的胡旋舞在宫廷中是最为出色的,以至于留下了“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白居易)的千古历史疑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古代新疆歌舞的魅力所在。

 

  中原人不仅青睐新疆的音乐舞蹈,而且仿效异域生活习俗,甚至连衣着打扮也开始模仿新疆少数民族的式样,喜欢“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花蕊夫人)了,从唐朝开始,中原地区出现了“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的生动情景。慕胡俗,着胡装,用胡器,好胡乐,喜胡舞,“胡风流行朝野,弥漫天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原人固有的文化观念和精神生活。

 

  由此可见,古代新疆歌舞不仅为本地各族人民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带来无尽的欢乐、愉悦,而且在促进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活跃内地人们的文化生活、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等方面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作者倪立保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委党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