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乐器简介

来源:莎车县人民政府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05日 点击数:

一、    弓弦乐器

1、萨它尔

  又称萨达、塞尔塔尔,共鸣箱后壁以整块桑木挖槽而成,长1380-1400毫米,长瓢形,上蒙木质薄面板,面板上中部两侧各开新月状音孔一个,(有的没有)。半柱形琴杆硕长,有骨质花纹,以上丝弦缠就品味18个,音箱面板上粘有5个高音木质品味。10个至14个琴轸分置琴头正面和左侧面,上栓一根金属主奏弦和9至13根金属共鸣弦。演奏时竖直琴身于左腿之上,右手持马尾弓擦弦发声,琴声悠扬动听,故十二木卡姆演奏中“琼乃额曼”的“木凯迪满”部分往往由萨塔尔琴来演奏。萨它尔演奏分布在喀什、和田、莎车、库车等地的“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中占据主要地位。

2、艾捷克

    现用的艾捷克由刀郎艾捷克改良而来。共鸣箱背以薄木条粘就或整块木头挖凿而成,球形,上蒙木制面板,面板上开有U形音孔,共鸣箱后壁也开有圆形音孔若干,共鸣箱中部张皮质共鸣膜,膜面有音柱与共鸣箱面相接。琴杆上没有指板,琴头为左右各置琴轸两个,张金属弦四根,右手指马尾弓擦弦发声。艾捷克琴长700毫米左右,是演奏“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和“吐鲁番木卡姆”的主要乐器之一。

3、胡西塔尔

    弓弦乐器之一,1974年由乐器制作大师吐尔逊江·艾合米地按照有关文物改良而成。共鸣箱背以薄木条粘就,半瓢形,长800毫米左右。上蒙木制面板,面板上中部两侧各开巴尔丹形音孔,琴杆较短,琴头左右各置琴轸两个,张金属弦四根,技法和定音与艾捷克一样。发声柔和,左手技法与艾捷克相同,在演奏“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中使用。

二、    拨弦乐器

4、弹布尔

    弹布尔是从龟兹乐队所使用的五弦琵琶改良而来的拨弦乐器,又从敦煌壁画中的短杆琵琶演变为长杆乐器。有学者认为“弹布尔”是古希腊语中的两个词合成的称谓,即“弹”是古希腊语中的“心”、“身”,“布尔”是“刺激”,就是刺激人心的意思。弹布尔通体长1000至1400毫米不等,半梨状,共鸣箱由整块桑木挖槽而成。上蒙木质薄面板,面板下部有琴枕,琴杆硕长,上以丝弦缠就品味26至30个,琴头正,侧面置琴轸5个。5根金属弦分为3组,里面两根为主奏弦,中间1根和外侧2根为共鸣弦。弹布尔琴大小不一,共鸣箱背面及琴杆正背面均刻有骨质花纹为装饰。声音悠扬,有极强的感染力,有回声,这是弹布尔与其它乐器的不同之处。弹布尔长长与都塔尔合奏,是演唱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和吐鲁番木卡姆时使用的主要乐器之一。

5、都它尔

    都塔尔是波斯语两根弦的意思。历史悠久,十五世纪的纳瓦依年代在音乐理论家玉赛尼德著作“卡侬”中提及。当时的都它尔与现在使用的都塔尔有所不同,比乌德琴较轻。但琴轸一样,也同样用拨片弹奏。共鸣箱后壁以桑木薄板条粘接而就,为硕大的半瓢形,上蒙桑木薄板,半柱形琴杆扁长,上以丝弦缠就品味15个。共鸣箱后壁及琴杆正、背面均有骨质花纹。琴头正、左侧面各置琴轸一个,张丝弦两根,下部有琴轸。都它尔有大有小,一般长820毫米左右。

    都它尔在维吾尔民间社会广泛普及,因为声音悠扬,便于边唱边弹,在城乡居民的艺术生活中不可缺少。他在培养维吾尔民众的音乐情感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弹唱十二木卡姆达斯坦部分以及演奏吐鲁番木卡姆时经常使用的乐器之一。

6、喀什热瓦甫

    是维吾尔族民族乐器中最为普及,最具有代表性的的乐器。结构轻巧,使用方便,无论在舞台,还是在田间地头携带非常容易。随时可以弹唱取乐。

    喀什热瓦甫主要分布在南疆各地,由琴头、琴杆、琴轸三部分组成,半球状,共鸣箱由整块桑木挖槽而就,上蒙羊、驴或蟒皮。半柱形琴杆中长,上以丝弦缠就品味20余个。琴杆与共鸣箱的连接处两侧有一对羊角型饰物。共鸣箱背面及琴杆正、背面均有骨质花纹。琴头向后弯曲,两侧置琴轸5至7个,张钢丝弦5至7根。热瓦甫琴杆长1200毫米左右。它在新疆南部演唱民间叙事诗和说唱艺术中,同时在演唱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中使用的主要乐器。

7、卡龙

    卡龙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的拨弦乐器,1854-855年,和田人,音乐家毛拉·伊斯迈托拉·穆吉孜在其著作《乐师传》中称卡龙由中世纪维吾尔族思想家、哲学家、音乐家,被称为东方亚里士多德的诗人法拉比(870-950)所创造。

    卡龙通体宽800毫米左右,以桑木制作。音箱成扁平梯形,前宽后窄,左曲右直。音箱左侧置两层菱形木质琴轸,面板左边有一排琴轸,琴枕右边有一个固定的琴码,两根丝弦一组,丝弦通到音箱右侧的弦栓,共有琴弦16到18组,定弦以各种乐调的自然音阶为主。演奏时平置琴箱于身前,右手执木质或角质拨片弹弦发声,左手执古希塔特(以金属制作的揉弦器)在被奏弦上吟、压、揉、滑。音色清脆,韵味独特。卡龙为新疆喀什、和田等地“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的主要奏乐器之一。

8、锵

    是维吾尔族拨弦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演奏者左右手执两根细长木条打击丝弦。其共鸣箱与卡龙一样扁平,前窄后宽,有大小两种,一般三、四根钢丝组成一组,定音一种调。

三、    吹管乐器

9、乃依

    波斯语“芦苇”的意思。现用的乃依基本上用竹子或金属制作,有6个音孔,通体长300至400毫米,是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10、苏乃依

    汉语称之为“唢呐”。维吾尔族历史悠久的乐器之一。最早时用牛角制作,后来以整块木料或铜质材料制成。现在使用的苏乃依基本上用杏木制作。下端带喇叭口的直通空管,管上端插苇片双簧哨头,有音孔八个或九个。演奏方法和巴拉满相近。长400毫米左右,发音响亮。在维吾尔族聚居的地方均能见到它。演奏无唱词的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时,可以和纳格拉一起使用。

11、巴拉满

    巴拉满又称“皮皮”。通体长280至300毫米,上下直通,吹奏时竖直管身,以芦苇制作者将上端压成扁平,有音孔八至九个,与苏乃依的音孔和吹奏方法相似。音色浑厚、深沉且偏于凄凉。巴拉满面前面临生存危机,只在乌鲁木齐和和田地区的和田市、墨玉县等地有能制作或吹奏的人。巴拉满是演唱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和田办的时候使用的主要伴奏乐器。

四、    打击乐器

12达普

    维吾尔族打击乐器,可以说从大鼓演变而来。喀喇汗王朝时期的伟大学者、语言学家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在其名著《突厥语大辞典》中称它为“托木尔克” 。它又和萨满教的宗教活动有关,当时的神汉巫婆在念咒语、驱恶魔时常用达普来助威。这种做法至今任然存在。达普发声洪亮、欢快,携带方便,是维吾尔族音乐演奏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这些古典舞蹈或麦西来甫舞蹈可以单独用达普来表演。

    达普通体圆形,边圈由桑木制作,上蒙马、驴、山羊或蟒皮,为了增加音量在圆圈内侧可以固定不定数量的小铁环。达普有大、中、小不同尺寸,小的达普叫乃额曼达普,直径260至300毫米。中等达普直径为300至400毫米,主要用在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的演奏中。演奏时,左手托起达普,右手拇指和手掌抓紧达普的边圈,用其它四个指头打击达普的边圈和中部。

13、纳格拉

    膜鸣类打击乐器,因鼓身以生铁铸就而被意译为铁鼓,民间也可见到用木头制作的纳格拉。纳格拉身为上宽下窄,盆状,上蒙驴、牛或羊皮。鼓面直径从200毫米至500毫米不等,常以一大一小组成一组。演奏者手执两根木棍击打鼓面而发声,声音洪亮、焦烈,往往和苏乃依伴奏,在节日、婚礼等日子增加气氛。大纳格拉被称为“咚”,维吾尔乐队中常有大、中、小纳格拉为一组的情景,因技法不同,和苏乃依一起形成和声,感染力极强。

14、萨帕依

    体鸣打击乐器,原以黄羊角制作。目前用桑木、杏木或核桃木。民间认为萨帕依有神秘的内动力。常以两根木棍粘合而就,上系大铁环一只,每只大环又装上若干小铁环。小铁环与木棍接触的部位,为了增加音量,可以钉帖铜片。演奏者手指萨帕依的下端,轻轻地击打自己的肩膀,小铁环同时碰击铜片,增加音量,让旋律更有感染力。跳舞的时候,也可以单独用来伴奏。可以单独用来伴奏.萨帕依通体长460毫米,大铁环直径9 0毫米-小铁;萨帕依通体长460毫米,大铁环直径90毫米,小铁环直径为30毫米。多为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的麦西来甫部分和民间歌曲的演奏伴奏。苏菲派宗教人士在演奏十二木卡姆麦西来甫乐曲时用萨帕依。 

15、它石

    维吾尔民间中也称作“恰克丘克”,常以两块坚硬、扁平、椭圆的石头组成。演奏者左右手各执一对它石,用指头和手掌一紧一松的方式,将它石相互击打,发出欢快的声音。声音清脆、动听。一般为十二木卡姆的麦西来甫舞蹈伴奏。它石的厚度为15毫米,长度为100毫米,宽度为60毫米左右。有些地区的演奏者一手执它石,一手执萨帕依,使其相互配合。

16、库休克

    库休克(木勺),和维吾尔族人吃饭用的木勺一样,但比它大一点,木柄及头部背面有花纹。常以梨木或枣木制作。演奏者用右手执库休克的木柄,击打手掌,发出声音。有些演奏者将用其击打大腿、肩膀,手肘等部位,显示自己的技巧。库休克常常在十二木卡姆麦西来甫部分的舞蹈表演中使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