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领导
之窗

文件查阅
服务中心

依申请
公开

申请进度
查询

政府信息
公开年报

各县(市)
平台链接

索引号: A--2021-1743 公开信息来源 betway88w开户 办公室
公开日期 2021-11-29 文号 喀署办发〔2021〕96号
信息有效性 有效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内容概述 《喀什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行政公署2021年第十二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印发《喀什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地直各有关单位:

《喀什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行政公署2021年第十二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betway88w开户 办公室

2021年11月25日

喀什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三五”时期是喀什地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喀什气象事业围绕保障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十三五”规划实施进展良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现代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气象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促进喀什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福祉安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1.防灾减灾取得积极成效

“十三五”期间,初步建成适应地方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要求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地县乡三级均成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气象灾害防御机构,实现各级气象信息员全覆盖。气象防灾减灾机制趋于完善,地、县(市)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各县市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地、县(市)两级气象灾害防御多部门联合会商机制趋于常态。70%的县市建成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实现与12个部门的对接,建立了应急联动机制并实现了信息共享。初步建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预警信息实现传真、短信、微信、微博、公众号、政务网站、LED显示屏等方式一键式发布。按照《新疆重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实施方案》,预警信息实现30分钟内全网发布,中央和自治区三农专项建设覆盖了所有县市,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和农业气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和县(市)级防灾减灾“六个一”工程进展顺利。与“十二五”末相比,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明显增强。

2.气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气象服务成效显著,决策气象服务满意率和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重大气象灾害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响应到位,预警信息覆盖面逐年加大,有效应对了“叶城泥石流、塔什库尔干县地震、伽师地震、克亚吉尔冰川堰塞湖”等突发事件,并为抢险救灾工作提供有力气象服务保障。圆满完成了“第六次全国对口援疆会议、嫦娥探月工程”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气象服务组织体系进一步优化,组建了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农业、生态等气象服务组织机构逐步健全。为农服务多样化发展,初步建成为农服务体系,开展了塔什库尔干玛卡、伽师瓜、伽师新梅、叶城核桃、麦盖提红枣等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实现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气象服务。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持续提升。围绕打赢蓝天保卫战,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监测预报的先导作用,持续提高沙尘等重污染天气过程和不利气象条件的预报精准度,延长预见期。不断加强卫星遥感数据在高山积雪、冰川堰塞湖、河流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遥感服务。开展了城市污染气象条件、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水库安全、电力运维保障、农业保险等专项预报服务。

3.监测预报预测水平稳步提高

预报精准化水平显著提升,预报预警实现乡镇、重点区域全覆盖;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92%,气温预报准确率、暴雨(雪)预警准确率提高到70%以上,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20分钟以上,均较“十二五”有了明显提高。优化预报业务流程,充分利用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多种观测资料,强化灾害性天气的实况监测和短临天气预报预警。智能网格预报正式纳入业务运行,做到无缝隙精细化预报业务全覆盖。地区业务一体化平台得到应用,实现地县预报业务集约化及服务产品实时共享。

综合观测、信息网络和装备保障取得新进展。基于ISO9001标准,构建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成了地基、天基、空基三维一体综合气象观测网。农村乡镇一级自动气象站建设全覆盖。地面观测自动化程度达90%以上。新建改建自动气象站114个,其中国家地面观测站全部实施了双套站全自动化观测改造,实现无人值守。6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升级为6要素以上观测站。新增农田小气候站4个。78%区域自动气象站数据实现物联卡传输。新建塔什库尔干县、莎车县2部X波段天气雷达,填补了山区和平原南部的雷达监测空白。新建塔什库尔干太阳光球色球及射电望远镜,拓展了空间天气观测业务。喀什气象卫星地面站投入业务运行,遥感监测西延1500公里。

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建成区、地、县三级内网专线链路26条,全部实现了一主一备双链路布局。区地链路开通带宽达到50M,地县(市)链路开通带宽达到10M。地区气象局业务网络实现光纤到桌面,传输速率达到千兆。地区气象局统一部署300用户企业版金山终端安全系统,中心机房配备核心交换机、负载均衡器、网络防火墙,实现内外网物理隔离,确保了业务及网络安全;购置96T网络云存储,实现全地区资料存储和共享,确保了气象内网的安全管理与高效应用。

业务装备自主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建立地县两级职责清晰的综合保障模式,建成综合性维修测试平台,地县(市)常用仪器部件双备份,移动计量检定项目成功实施并投入业务运行。综合气象观测信息化平台(天元系统)完成开发并部署实施,初步实现了台站管理、运行监控、维护维修、仓储管理、数据质量控制、产品应用服务的一体化功能集约,技术装备保障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

4.人工影响天气事业持续发展

在喀什地区建成南疆人影指挥中心,人工增雨(雪)、防雹作业规模持续扩大,年增雨雪防雹作业面积1万平方公里,塔什库尔干县以烟炉为主的人影作业模式,对增大山区降水量、增加积雪、修复山区生态发挥了积极作用。完善了安全管理责任清单,规范了人工影响天气火器销毁工作,完成人影装备物联网系统的推广应用,实现了作业人员、站点、装备和弹药的全过程物联管控,人影安全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安全责任事故保持“零”发生。

5.科技创新及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建立以业务单位为主体,以基层台站为创新平台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修订《喀什地区气象局科研管理办法》,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聚焦关键业务技术攻关,设立《喀什地区气象局自立科研项目基金》,开展灾害性天气机理、区域数值预报、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观测技术、信息网络与技术装备、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研发。探索科研业务合作机制,支撑研究型业务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近五年完成自治区气象局科研项目、软科学面上项目4项,中亚大气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沙漠气象科学研究基金1项,青年基金项目4项,青年骨干人才项目1个,上海市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项,2项成果获得软件著作权。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3篇,一般期刊127篇。

完善各类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采取措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充实基层人才队伍。大力开展专业专项培训,提升人才队伍素质。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达67.16%,较“十二五”末提高15.29%,其中研究生占比2.94%。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由“十二五”末36.45%提高到51.96%,其中高级占比8.82%。新增工程师42人、高级工程师13人。

6.援疆工作成效显著

援疆工作助推喀什气象事业现代化发展。落实全国气象部门第三次新疆工作会议精神,与广东、山东、上海、深圳四省市气象局实行一对一捆绑式对口支援,逐步完善“捆绑式”等援疆模式,积极推进业务科技、人才技术和资金项目援疆。五年来,援疆省市支援喀什12项科技项目,通过技术引进、科研合作等途径,积极推动各项先进技术落地;12名援疆干部人才发挥“传帮带”和桥梁纽带作用,受援两地在五年期间共派出230余名干部进行互访、交流、学习,为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业务发展“潜绩”;“十三五”期间援疆资金累计3280万元,其中计划内援助2675万元,计划外援助605万元,极大改善了全地区基层干部工作、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

7.兵地军民融合取得新进展

加快推进兵地气象事业融合发展。与第三师气象局在气象监测、人影联防、农业气象服务、科研开发等方面签订合作协议,实现了第三师图木舒克新一代天气雷达和喀什新一代天气雷达的资料互通互访,人影作业联防效果明显。

加强军民共建合作,与驻喀部队积极开展基础设施联建联用、气象资源融合共享,充分发挥军地气象联合保障优势,实现喀什气象卫星地面站电力军民共用、预报预警信息共享和气象装备运维联合保障。圆满完成月球探测“嫦娥四号”升空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并积极开展火星探测“天问一号”等重大工程的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8.气象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气象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能力明显提高。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调整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流程,集约县级审批资源,完成部门48项权责清单的公布。认真落实防雷体制改革要求,行政公署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决定的实施意见》(喀署发〔2018〕16号),建立防雷管理及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放开防雷检测市场,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投入运行,强化“互联网+监管”措施,实现全地区易燃易爆等防雷重点单位检查全覆盖。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出台新梅种植气象服务规范1项。开展气象法治宣传“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单位”活动,营造与气象法治建设相适应的社会氛围。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及规划、城建部门沟通协调,为气象事业发展争取有力支持。

中央、地方财政保障能力稳步提升。2016-2020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1亿元,地、县(市)两级地方财政累计投入1757万元。全地区国家在编人员工资、津贴(含南疆工作补贴)、退休人员非统筹津贴全部纳入中央财政予以保障,地区每年纳入地方财政保障的人影经费由100万元/年提升到180万元/年,伽师、塔什库尔干、巴楚县地方人影保障能力逐年提升。英吉沙、叶城县气象局综合台站建设全部完成;乌鲁木齐卫星地面站喀什分站基础设施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全地区9个县气象局及地区气象局完成配套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在“十三五”期间全部搬迁至新防灾减灾综合业务楼。

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全力以赴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各项措施,部门维稳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全地区累计派出近50个工作队150余名队员开展驻村任务。争取扶贫项目资金35万元,选派科技特派员驻村帮助农民发展拱棚蔬菜种植。组织全体职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千余次,累计捐赠各类财物近百万元,为喀什社会稳定和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

9.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探索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打造“五型党组织”,促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坚持挺纪在前,强化日常监督,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逐渐形成,积极配合政治巡察,高质量推进落实巡察整改。精神文明和气象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推进建设“两室一长廊”,强化喀什气象人精神沁润,持续推进群众文体活动的开展。

(二)“十四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1.国家战略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需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重要战略机遇期对气象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核心,以高质量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创新驱动为首要支撑,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根本动力,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着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要求气象部门须紧密融入防灾减灾、乡村振兴、生态文明、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一带一路”建设重大需求,紧跟国家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变化,以及国家重大工程布局,主动融入,发挥优势,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为国家发展贡献部门力量。

2.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指明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气象服务,是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气象部门服务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职责。“十四五”时期是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要机遇期,自治区提出深入推进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乡村振兴、旅游兴疆”三大战略,民生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对气象服务质量的要求更高,重点经济领域对专业气象服务的需求更迫切,气象惠民需求向多元化迈进。面对需求的多样化,亟需气象部门加快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提升服务效益,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贡献气象力量。

3.气象强国战略对气象工作赋予了新使命

气象强国战略是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新使命,也是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新时期对全面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防灾减灾需求对气象预报预测期望值越来越高,预报预警精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能力、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和共享供给能力等需要加快推进;数值天气预报重大核心技术急需取得突破性进展;气象信息化、人工智能、气象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需加快融合应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科技对气象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提出了新挑战。

(三)气象事业发展短板和不足

“十三五”时期,喀什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对标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照先进水平和国家及自治区重大需求,仍然存在着一些发展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1.综合气象监测和信息化技术不能满足业务服务需求。综合气象监测站网布局仍需完善,数据质量和信息化水平尚待提高。观测综合化、智能化、社会化水平亟待提高。

2.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全覆盖、精准化的预报业务体系尚不完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与预警技术发展应用不足。监测预报预警等技术薄弱。

3.公共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能力不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气象服务供给不充分,难以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细化需求。基于风险管理的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气象信息传播覆盖面有待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4.基层台站基础设施综合改造质量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善,文化建设相对比较落后。全地区在“十三五”期间全部完成了台站综合改造,9个县气象局中有7个县气象局综改后为一站两址,新址院内建设、配套设施不完善、新建业务楼投入使用后功能不齐全、台站文化建设单一等情况仍然存在。

5. 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对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支撑能力不足。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整体效能不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够,评价机制不够健全。科技资源统筹协调不够。人才队伍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才质量不高,各层次的学科带头人都严重缺乏,知识层次偏低,科技创新团队技术力量薄弱,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完善。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聚焦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态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牢牢把握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战略重点,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以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建设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为目标,以基础性、应用性、支撑性气象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提升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推进气象强区建设,为喀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气象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树立正确导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喀什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到位,确保气象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坚持需求为牵引,提升服务能力。围绕国家“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富民兴疆”方略,主动对接气象服务需求,着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高质量地推进气象事业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发挥好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加快完善适应喀什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突出创新驱动,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发展智慧气象,激发事业发展活力。

坚持开放合作,促进协调发展。深化气象开放合作,构建气象科技合作、气象服务对外开放新格局。着眼于气象事业发展全局,提升气象业务和服务质量效益,统筹推进业务科技融合发展和兵地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建立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与喀什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气象事业新格局;基本建成以服务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部署为重点、趋利避害并举的气象服务体系,智慧精准的气象业务体系,开放协同的科技人才体系,规范有序的气象管理体系。基本构建立足喀什、面向南疆的监测、预报、服务的气象发展新格局,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更加扎实有效,气象保障喀什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再上新台阶,气象服务精细化水平明显提升,气象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气象科学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气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喀什气象事业综合实力达到全疆平均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全疆先进水平。

“十四五”气象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主要指标

现状值(2020年)

目标值(2025年)

1

自动站行政村覆盖率

9.3%

15.0%

2

新一代天气雷达近地1公里覆盖范围

3.8万平方公里

7.6万平方公里

3

大数据云平台存储量

96T

0.5PB

4

智能网格24h晴雨、24h温度预报准确率

82%、67%

93%、77.5%

5

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

30分钟

40分钟

6

月气候预测水平

气温75分、降水68分

稳定在80分以上

7

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

90%

>95%

8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分)

93.9

95

9

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

1万平方公里

>5万平方公里

三、重点建设任务

(一)构建“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1.发展立体化、广覆盖、智能化的气象观测

围绕新疆特点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以地面自动气象站、自动探空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光球色球和射电望远镜、流星雷达、电离层测高仪、卫星地面站为主的地基、空基、天基三维一体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新建50个区域气象观测站,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5%。沿塔莎古道建设以旅游为主的气象站点,填补气象站网空白。升级改造优化地面观测站网,增设称重降水、能见度等监测设备。新建农业、交通、水利、旅游等应用气象观测站30个。在莎车县新建1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在巴楚、叶城县新建2个自动探空站,提升大气垂直探测能力。加强喀什卫星站风云气象卫星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喀什高分专项国家真实性检验场和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喀什站观测项目建设,并组织加强相关建设项目的业务培训与应用。

强化综合气象观测保障,提升气象观测自动化保障水平,提高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质量和效益。完成全地区设备仪器的监管监控,开发建设智能数字化仓储系统,提升全地区仪器装备信息化管理和调度能力。强化无人值守监控,实现异常情况自动报警,手机短信实时推送。完成喀什新一代天气雷达升级改造,实现雷达远程值守集约功能。积极推进计量检定实验室的建设。

2.发展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的气象预报

提升短临预报预警业务能力,完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体系。加强气象要素和灾害性天气中短期(0-10天)网格预报的解释应用,构建覆盖喀什全地区快速更新的高精度实况数据分析业务,实现水平分辨率5公里、重点区域1公里、时间分辨率10分钟的实况产品快速推送及业务应用。建立0-2小时逐10分钟和0-12小时逐小时快速滚动更新的水平分辨率1公里的突发灾害性天气落区监测预警和气象要素网格预报业务。发展影响预报和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强化基于致灾阈值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以及城市内涝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建立专业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开发面向旅游、交通、生态等领域的预报预测产品。

3.发展智慧化、均等化、精细化的气象服务

加快提升智慧气象服务基础支撑能力,推动气象与上下游行业和服务用户的基础信息数据的共享共用。发展基于位置、基于需求、移动式交互的精准气象服务供给模式。建立集约的业务运行机制,优化完善智慧气象防灾减灾预报服务平台。发展公众气象服务数据呈现和可视化技术,发展用户行为大数据技术,构建基于云端的智慧公众气象服务数据的可视化产品加工制作模块。基于智能网格预报技术,构建融合交通、能源、水利等专业的气象服务体系。建立旅游景区预报预警服务系统,打造全媒体、全覆盖、全天候传播旅游气象服务新格局。

4.发展平台化、云存储的气象大数据应用

区地网络数据传输带宽提升至200M,地县(市)网络数据传输带宽提升至100M。地区气象局统一接入互联网带宽500M至1G,交换机升级为千兆,实现光通信和千兆全覆盖。推进各业务系统融入,构建集收集、处理、共享为一体的地区级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加强气象信息资源整合,云存储总量达到500T,满足地县各单位对数据存储及检索功能,提高调取及检索时效。对外推动信息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共用,深入发掘大数据应用价值。强化全地区网络安全管理,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二)构建需求为引领、趋利避害并举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1.面向生命安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构建以县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为主体,以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为单位,以自然村、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次生灾害易发区等责任区为网格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组织体系。持续推进地县两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机构全覆盖。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开展风险普查,建立风险管理数据库,形成全地区数字化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整合气象防灾减灾资源,建立多部门防灾减灾救灾联动协同机制。进一步优化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确保预警信息发布准确率100%,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有效解决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城市、乡村以及农牧区等灾害高影响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开展重大灾害保险气象服务。联合应急管理、地震部门持续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普及全民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应急避险能力。

2.面向生产发展,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动地县两级气象服务业务统筹集约,健全地县(市)业务服务机构,调整地县业务岗位配置,优化业务布局,推动地县气象防灾减灾和专业气象服务新发展。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生产气象服务中的融合应用,提升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完善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架构,工作机制和指挥管理体系,做好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发展面向交通、能源、水利、环境、旅游、健康等重点领域针对性强、精细化水平高的专业气象服务。打造专业气象服务创新团队,提升专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打造专业气象服务品牌。

3.面向生活富裕,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

进一步稳定和提升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推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加强普惠性、基础性的民生气象服务。发展精准智能公众气象服务示范项目。建立和完善决策气象服务综合制作发布平台,推动影响预报、风险预警等精细化产品在决策服务中的应用。建立健全地区主要旅游景区气象服务信息联合发布机制,实现气象预警、气象预报、气象实况、生活气象指数、旅游气象指数产品等精准高效主动推送。围绕“稳粮、优棉、促畜、强果、兴特色”发展思路,强化乡村振兴气象基础支撑作用,加强特色农业、特色林果气象服务中心建设,发展适应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新型农业气象服务,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富裕提供优质气象服务,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气象服务美丽乡村建设。

 4.面向生态良好,强化生态环境气象服务

构建面向多领域的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体系,打造卫星遥感应用的气候生态服务品牌,开展叶尔羌河流域和喀什噶尔河流域等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气象保障服务,推进塔什库尔干县避暑地、巴楚胡杨宜游地、岳普湖沙疗康养地等气候标志品牌创建。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气象保障服务,提高沙尘监测预警评估能力,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加强与文化旅游、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合作,联合推进气候品质评价工作。推进人影事业高质量发展,完善地县两级人影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人影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健全人影安全机制,扩大作业影响面积,提升人工增水抗旱能力,发挥其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水库增蓄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构建支撑有力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1.构建研究型业务新格局

聚焦核心业务需求,完善业务、科研高度融合的开放式创新发展机制。推进研究型业务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引领,组建适应研究型业务发展的创新团队,实行团队首席专家负责制,搭建集约攻关平台。激发基层科技业务人员在研究型业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快大数据云平台等基础能力建设,构建数据环境,为研究型业务提供支撑保障。完善配套措施,健全保障机制,强化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基础平台支撑能力,形成业务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并发挥效用。

2.加强气象核心技术攻关

聚焦核心业务需求,发展地基、空基、天基等新型探测设备和协同观测技术,提升对灾害性天气系统的监测能力。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强降水以及强对流等发生发展机理和预报方法技术研究。发展区域数值预报模式、智能网格预报、气候要素定量预测及延伸期预报、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技术,加强农牧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技术、环境气象预报预警技术研发。

3.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

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地震、天文等部门合作,依托重大科研项目支撑平台,着力打造生态遥感气象服务团队、水库安全气象保障团队、大气污染防治气象团队、旅游+气象团队和农业+保险气象保障团队等创新团队。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激励措施,建立以业务应用为导向的客观量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4.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干事创业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品德优良、能力较强、业绩突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制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管理办法,建立灵活动态任用和聘用机制,培养锻炼一批热爱气象、勇于创新的高层次人才。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发展,强化引领和示范作用,研究改进激励机制,加强监督考核管理,激发人才活力。充分利用对口援疆政策,发挥援疆干部作用,加强与援疆省市交流,学习先进技术和理念,拓宽视野,提升干部人才素质和能力。加强与喀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和培养业务、科研急需人才。加强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突出政治培训,提升优秀年轻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有计划、分阶段优化干部队伍年龄、专业结构,特别注重发现培养选拔对党忠诚、德才兼备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健全完善关爱干部机制,生活上关心、心理上关怀干部,激励干部扎根喀什、奉献气象。加大干部培养培训力度,制定培训计划,创新教育培训形式,坚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干部党性修养、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培训,提升干部应对复杂事务的能力,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勇于担当精神,为喀什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推进喀什气象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四)构建科学高效的现代气象治理体系

1.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准确把握和积极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完善党组领导制度体系,强化党组统筹领导气象事业发展改革重要事项的体制机制,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县级气象局党支部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抓好干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健全完善融合制度体系,推进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常态化。强化政治监督,注重日常监督,积极有效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逐步完善干部廉政档案,抓好干部职工纪律教育。积极配合区局巡察工作,并扎实组织落实整改工作,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2.全面深化气象改革

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国家和自治区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强化重大战略气象保障职能,以社会化需求为导向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气象服务,做大做强交通、能源、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优势领域。深化气象业务科技机制改革,完善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分配激励政策,推进专业气象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专业气象服务创新供给能力和支撑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完善业务科技融合机制,促进融合发展。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稳步推进喀什气象部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气象“放管服”改革,加快公共气象服务职能转变,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实施“互联网+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提升气象部门依法行政水平。

3.加强气象法治化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依法治国和依法治疆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气象法规体系。积极助推地方性气象法规的制定修订,促进气象法规与改革相衔接。强化气象法治宣传教育,全力营造全面遵守气象法律法规的良好氛围,提高职工守法意识。组织职工进行国家法律法规特别是气象法律法规的培训与学习,使职工牢固树立法治理念,提高法治思维能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加强气象法治队伍建设,提高法治队伍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严格规范,文明公正执法。强化对气象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推进气象政务公开。加强气象业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根据气象基础业务及气象服务工作发展需求,不断推进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形成标准先行、依法办事的行业氛围,促进气象业务统一、协调、高效发展。

4.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围绕新疆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导思想,按照“绿色台站、文化台站、美丽台站”建设要求,在“十三五”发展基础上整合发展资源,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为指导,全力推进台站文化建设。积极争取台站维修类资金,统筹做好中央、地方建设类、维持类和业务项目资金的集约化使用,注重发挥项目的投资整体效益,推进实施高质量台站示范工程,进一步完善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基层台站工作生活环境,为基层人才引进和队伍稳定奠定基础。进一步完善基层运行机制,强化基层主责主业,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需求,加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气象基础业务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

5.扎实做好援疆工作

围绕业务科技、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继续推进喀什地区各单位与援疆省市的沟通、对接,通过援疆带动,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基层基础条件和环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业务服务能力和科技水平。围绕人才短板制约,充分发挥援疆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激发援疆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让援疆干部人才释放潜能、大显身手。充分发挥援疆专业技术人才的聪明才智和传帮带作用,加大对业务骨干的培养,造就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优先位置,援疆资金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用于基层,做好援疆项目的绩效评估。以推进“五个一”文化建设,促进援建双方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6.加强新疆特色气象文化建设

实施“文化润疆”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健全气象文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部门体制优势,开创气象文化建设新局面。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弘扬胡杨精神、时代精神,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新疆气象人故事,突出共建共治共享,推进新疆特色气象文化建设。

(五)构建区域气象发展新格局

1.着力推进兵地气象事业深度融合发展

树立“区域气象”理念,找准区域中心功能定位,建立高效协调机制,优化配置优势资源,统筹集约核心业务。围绕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对气象服务需求,强化兵地“一盘棋”思想,完善兵地深度融合发展机制,建立区域协调联席会议制度,配合做好兵团气象改革,加强兵地预报预测、资料共享、科技合作、人才培养、业务应用能力建设,推进气象灾害联防和应急合作,共同推进气象强区建设。统筹规划兵地人影事业,继续推进跨流域人影联防工作,打造区域人影融合发展特色品牌。

2.推动南疆气象分中心建设

落实中央关于南疆的特殊政策,结合兵团向南发展战略布局,助推南疆气象分中心建设落地喀什,建立南疆各地州气象局协调机制,建设南疆气象分中心平台,建立覆盖南疆的交通、能源、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实现气象服务及时、高效、准确、广覆盖发布,提升南疆应对气象灾害和突发事件以及助力南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依托喀什区位优势,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国家重大战略方向等为重点,探索开展中巴经济走廊国内段及新藏线客观化智能网格预报服务,构建格点化、精细化、精准化的网格预报产品体系,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喀什及周边预报全覆盖,服务国家、国防战略。加快喀什卫星地面站建设,全面提升地基、天基、空基一体化监测能力。

四、重大气象保障工程

(一)叶尔羌河流域天气雷达工程

为增强叶尔羌河流域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喀什地区气象雷达观测系统,在莎车县投资新建新一代多普勒双偏振天气雷达一部,实现喀什、图木舒克、莎车、和田四部天气雷达无缝组网拼图,基本做到南疆西部灾害性天气雷达监测无盲区全覆盖,提高南疆地区重大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二)喀什平原农区人影防雹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充分发挥已建成的西北人影工程新疆人影指挥中心南疆(喀什)分中心的作用,保障喀什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升平原农区的防雹减灾能力。根据喀什地区冰雹发生的规律特点,按照冰雹重灾区每乡至少建设1个作业点、冰雹轻灾区2-3乡建设1个作业点,每个作业点购置1套人影作业装备的要求,增加作业装备,扩大防雹增雨(雪)作业面积,建设较为完善的防雹作业体系,实现冰雹带上所有农区全覆盖的作业网络。为防灾减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和业务服务支持。同时,为保证人影弹药存储安全,采用与现有民爆企业合作,以政府投资建设,民爆企业运营管理的方式,在喀什市、莎车县、巴楚县三地建设三座人影弹药存储库,解决人影弹药存储困难的同时提升人影作业时效。

(三)塔什库尔干县生态人工影响天气保障工程

在喀什重要水源地塔什库尔干县生态保护区,大力实施以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为重点的人影增雨(雪)保障工程,该工程利用现有成熟的高海拔地区人影烟炉增雨雪技术,投资建设以人影烟炉为主的人影作业体系,通过布设烟炉、完善作业指挥和监测评估系统大大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在助力生态明文明建设的作用。

(四)喀什旅游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完善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在4A级以上景区内增设实景视频监测站,实现气象要素和实景的实时监测传输,并结合现代互联网通讯、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等技术,开发智慧旅游气象服务保障系统,与旅游集散中心、专业旅游网站以及新媒体实时共享,向公众提供实景化的自动感知、智能制作、精准供给旅游气象预报服务产品,提升旅游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提高喀什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同时深挖旅游气候资源潜力,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创建国家级塔什库尔干县星空小镇和“大美新疆”系列自治区级塔什库尔干避暑地、巴楚胡杨宜游地、岳普湖沙疗康养地气候标志品牌,不断深化喀什旅游品质内涵。

(五)风云气象卫星地面接收能力提升工程

在风云三号02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基础上依托风云三号03批、风云四号02批气象卫星工程继续加快推进喀什卫星分站的建设,围绕在“十四五”期间气象卫星发展规划,结合新一代天地一体化辐射校正场技术系统建设,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加强与发改、国土等部门的协调沟通,扩大喀什卫星地面站的用地规模,在现有土地面积基础上再增加300亩土地,为气象卫星业务的未来发展以及商业卫星遥感接收服务提供更大空间。同时,按照中国气象局气象卫星业务发展整体布局,喀什卫星分站作为乌鲁木齐卫星地面站的前端站和未来接收业务的承接点,积极实施加快本地卫星接收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探索尝试开展在商业卫星领域的合作,为构建喀什全方位综合气象业务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喀什水库安全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工程

开展喀什地区水库上游地区中小河流及山洪沟普查,建立相关水域、山洪沟、排干渠的地形地貌及暴雨山洪、泥石流档案,开展相关灾害发生区域历史气象数据和天气形势分析,充分利用现有气象观测站点和水情监测点数据,在此基础上完善重点水库上游气象观测站网以及主要山洪汇集区实景图像监控点,开发新一代山洪水情、雨情监测预警预报服务保障系统,实现雨情实时监测、山洪水情远程监控、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实时共享,为水库安全隐患整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库建设管理、水库运行管理等提供快速研判、科学决策,为保护民生安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落实

《喀什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是全地区气象部门今后五年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依据,强化组织领导、科学部署,推动各项任务落实。结合实际,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做好与自治区、地方、相关行业及专项规划的衔接。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确保规划的科学有效组织实施。

(二)加强多元投入,强化财政保障

落实国家支持新疆及南疆气象事业发展有关政策,积极推进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投入机制,拓宽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财政投入机制,着力推动构建稳定有力的财政保障体系。

(三)强化人才支撑,推动创新发展

围绕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完善激励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加强人才培养。落实气象科技创新政策,增强各类气象科研主体创新能力和活力,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全链条上,集中打造激励气象人才创新发展的激励体系,推动创新发展。

(四)加强跟踪评估,强化监督管理

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评估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健全规划实施评价标准,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检查和日常监督检查。重视并加强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报告编制。强化规划实施进展的跟踪分析,规范重点任务和工程的建设程序,确保规划项目落实。

 

文件下载:关于印发《喀什地区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